2025 年 6 月 27 日至 28 日,由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的 “神经免疫与感染专业委员会 2025 学术年会暨诊疗热点培训会” 在成都锦江宾馆圆满落幕。恰逢第 19 个 “国际癫痫关爱日” 以 “科技助力,共创未来” 为主题,大会聚焦神经免疫领域前沿进展,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洪桢教授团队发布的脆弱拟杆菌抗癫痫研究成果,成为诠释 “科技破局” 的亮点之一。

当前癫痫治疗面临双重困境:临床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均为对症治疗,仅能控制发作症状,无法干预炎症因子失衡、肠道菌群紊乱等病理基础。数据显示,约 30% 的患者即使接受规范药物治疗仍难控发作,而长期用药导致的肝损伤、认知衰退等副作用,更成为患者生活质量的 “隐形杀手”。正如洪桢教授在会上强调:“我们迫切需要疾病修饰治疗来改善病因,而非仅停留在‘救火式’对症干预。”
洪桢教授团队披露的 “脆弱拟杆菌 BF839 与鼠李糖乳杆菌 TT-628 复合制剂” 多中心研究,以科技手段打通 “肠 – 脑轴” 治疗通路。该研究基于肠道菌群作为 “人体第二基因组” 的科学认知(含 1000 + 物种、7000 + 亚种及 330 万个微生物基因),证实菌群失衡可通过神经递质紊乱、炎症网络激活、血脑屏障损伤等机制参与癫痫发生。
洪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患者发作频率显著降低,共患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相较于传统抗癫痫药物,安全性优势突出,尤其适用于儿童等特殊群体,为癫痫患者带来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新选择。

洪桢教授的研究并非孤例,中国学者已在该领域形成从基础到临床的闭环证据体系:
2017 年南京医科大学首次通过粪菌移植证实肠道菌群干预可使癫痫发作控制率提升 40%
2021 年广州医科大学邓宇虹团队发现 BF839 单菌株使 61% 难治性患者发作频率降低≥50%
2022 年深圳市儿童医院研究显示 BF839 对儿童难治性癫痫有效率达 28.3%,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大会执行主席洪桢教授呼吁:“关注肠道健康应成为癫痫全程管理的核心环节。维持菌群平衡不仅能降低发作频率,更能同步改善共患神经精神疾病与代谢性疾病风险。” 据悉,其团队正推进该疗法的临床转化,未来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新选择。
关键词:癫痫 难治性癫痫 抗癫痫 脆弱拟杆菌 脑肠轴 肠道菌群 肠道健康